该专业以竞技体育为核心,主要研究运动技术学、运动人体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接受身体机能、技能技术、策略战术、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训练,了解体育竞赛的比赛规则、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体育竞赛运动员的训练和管理,以及体育赛事的裁决判定等。
培养目标:运动训练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业意识,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群众体育事业、竞技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知识要求:
掌握专项运动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熟练掌握 1 至 2 项运动项目的技术及训练、教学方法。
具有从事专项运动训练与教学、赛事组织与裁判、体育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了解我国有关竞技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运动训练、竞赛和运动训练管理的理论前沿。
具有初步的竞技体育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注重培养规格中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由各高校在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设置,彰显学校特色。
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构成。专业类基础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领域;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体现实现各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或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课程设置应反映学科前沿和学校特色,拓宽专业知识面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实践课程应涵盖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等,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具体课程内容:通识教育课程通常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军事理论与训练、大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专业教育课程包含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竞赛学等。实践课程有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体育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创业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活动等。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由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创新创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交流等环节构成。
就业方向: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专业运动队、各类体育院校、普通高等院校运动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各级体育俱乐部、业余体育学校等单位从事运动训练、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学校、企事业部门、群众活动团体从事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担任销售代表、健美操教练员、篮球教练员、铁人三项教练员、商务代表、健身教练、储备干部、店长、研发工程师、区域经理、康师傅业务代表等岗位。